(来源:2022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,于贵瑞系中国科学院院士,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,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理事)
“双碳”战略已成为新时代标志性的国家战略。它不仅是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承诺,更是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。“双碳”战略具体都包括哪些?全球范围内,在应对气候变化、保护生物多样性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,它又处于什么地位?
“双碳”战略已成为新时代标志性的国家战略。它不仅是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承诺,更是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。“双碳”战略具体都包括哪些?全球范围内,在应对气候变化、保护生物多样性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,它又处于什么地位?
值此“双碳”战略目标提出两周年之际,本期首都科学讲堂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,为公众解读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“双碳”战略及生态碳汇提升的科技问题。
主讲嘉宾:于贵瑞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
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成因
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历史悠久。在气候变化问题基础理论的奠基阶段,1824年,傅里叶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概念。
什么叫温室效应?我们在塑料大棚、玻璃房子里边种花时,棚顶用塑料、玻璃盖上,则室内就可保温了。大气层中有很多温室气体就相当于塑料和玻璃的效能,具有保温的效果。
温室效应这个概念提出来后,科学家们从理论上给予了很多的关注,他们认为这样的一个效应主要来自于二氧化碳。
在这样一个科学背景下,直到19世纪70年代,科学家一直还在担心全球会变冷,但在那之后,科学家们却发现,天气不但不冷,还越来越热了。这时,人们又回想起,1824年,物理学家们就已经告诉我们地球要变暖,这个时候地球变暖问题也被重新提出来。
基林曲线为全球温度变化找到了证据,这也是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改变的一个直接的科学证据。到了1988年,全球为什么变暖,未来会怎么样改变?这些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,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直接因素,也成为科学界的普遍共识。
世界气象组织(WMO)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(UNEP)于1988年联合建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,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公约逐渐诞生。全球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编写了全球变化评估报告,从第一次评估报告到现在已经正式发布了五次。这五次连续的评估报告,基本上确认了全球气候的确在变暖。日本科学家真锅淑郎在2021年获得诺贝尔奖。其贡献是他经过数学演绎和推理,从物理学上证实预测了全球变暖趋势和原理。这种变暖趋势是人为活动引起的,仅靠自然过程在近期内是抑制不住的,现在和未来气候变暖将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气候变化问题从理论奠基、知识发现一直发展到了评估预测,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。在这三个历史时期中,人类应对气候变化,事实上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科技和气候治理问题。以《巴黎协定》为标志,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加速低碳转型、尽早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的新阶段,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历程中,大致经过了三个重要时代。
第一个阶段是京都时代(1990-2009)。这期间,提出了自上而下的全球控制温室气体的责任或义务,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“共同但有区别”的责任原则。区别在哪儿?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往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,他们应该更多地承担减排任务。发展中国家,相对责任就轻一点。共同拥有责任,但是在分担责任的时候要有区别。
在这个责任分担机制的推动下,后来又进入到第二个阶段——自愿减排阶段的哥本哈根时代(2009-2015)。哥本哈根时代希望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发自内心地去减碳。在这个行动当中,全世界一直在探讨未来人类允许的、可以忍受的温度升高幅度是多大,后来初步确定升高幅度不要超过2摄氏度。
在这种背景下,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的巴黎时代(2015-至今)。巴黎时代提出了各个国家自主承担、自主承诺、共同完成全球减排任务的目标。目标是在增温幅度不超过2摄氏度的基础上,力争实现1.5摄氏度,全世界的各经济体自主承诺减排任务。
有人可能觉得,人类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很强,全球气温增加1摄氏度或者2摄氏度,应该没什么问题吧?事实上,全球温度如果升高2摄氏度,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。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、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会频繁出现,而这种频发是人类应对不了的。全球气温升高,会导致冰川融化、海平面升高、人居环境的改变,同时人类的健康、农业、森林、水资源、海域和物种多样性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,会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重大挑战。